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态势分析
一、引言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划分,可以分为3 大类: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其中,中间产品又分为零部件和半制成品,最终产品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所分析的产品都是最终产品,却相对忽视了对中间产品的考虑。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中间产品贸易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Hummels 等人(2001)用垂直专业化比率指标(即出口品中所含的进口中间品价值的比率)测算了10 个OECD 国家和4 个新兴市场国家的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水平。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显示,1985-1995年间,与国产产品相比,东亚各国有更多地投入进口产品的倾向。东亚国家的国产产品投入率在下降的同时,来自东亚内部各国的中间产品投入率却不断上升(渡边利夫,2003)。东亚区域内零部件贸易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1992-2000年间,东亚区域内零部件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5.2%上升至40.2%,,进口比重由24.9%升至37.1%,在零部件贸易所占比重及增长速度方面都要远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发展(Athukorala,2003)。
中国与日本是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大国,且贸易往来极为密切,其贸易发展对于东亚的经贸格局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上述背景下,中日两国的零部件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态势?中国对日本的零部件贸易中所体现的比较优势如何?本文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的格局,进而为中国在未来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提供借鉴。
二、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数据说明本文贸易商品分类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3 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为基准,数据均采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零部件商品的挑选则以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 BEC)为基础,根据BEC 分类法,第42 和53 基本类为零部件商品。然后再按照联合国公布的BEC 和SITC (Rev.3)之间的转换表,挑选出零部件商品。本文按照SITC5 分位数据统计,共挑选出204种零部件商品,其中SITC 第7 大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为178 种,第8 大类(杂项制品)为26 种。
根据中国工业标准分类,本文将这204 种零部件商品重新集结成6 个行业,即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集结方法依据盛斌(2002)的转换标准。
(二)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的总体概况由表1 可见,1992-2004 年间,中日各行业零部件贸易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大,12 年间增长了近26 倍。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零部件贸易也有较大水平的发展,分别增长了21 倍和15 倍。而普通机械制造业零部件贸易增长幅度最小。如果将零部件贸易和行业总体贸易发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总地来讲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要快于行业总体贸易。除普通机械制造业外,其它行业零部件贸易的增长水平都高于行业总体贸易。表2 则显示了1992-2004 年中国对日本零部件出口与进口增长对中日零部件贸易增长的贡献度。
由该表可见,这12 年间中日零部件贸易的巨大增长主要是由中国对日本零部件的进口增长所带动的,零部件进口增长的贡献度基本都在60%以上,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零部件进口增长的贡献度甚至达到了85%。相对而言,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零部件出口增长贡献度较大,为42.53%。
表3 计算了1992 年和2004 年中日细分行业零部件贸易额在各行业总体贸易中所占比重及其在这6 个行业的零部件贸易总额中所占权重。由该表可见,1992-2004 年间,除普通机械制造业外,中日零部件贸易额在行业总体贸易中所占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零部件贸易额在行业总体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分别由43.6%和38.5%上升至78.4%和60.9%,升幅分别近80%和6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零部件贸易额则在行业总体贸易中始终具有较高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小。从行业零部件贸易额所占权重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零部件贸易额在6 个行业中的份额始终是最高的,不同的是,它在中日零部件贸易额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04 年,一半以上的中日零部件贸易额是由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创造的。相比之下,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在中日零部件贸易额中的地位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三、中国在日本市场上零部件的生产优势与组装优势分析
(一)生产优势与组装优势的衡量生产优势与组装优势是Ng 和Yeats(1999)提出的用于分析一国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活动在世界、区域或某一国家市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其中,零部件的生产优势是按照产品的出口值测算的:( / ) /( / ) ij i wj wpij RCA = x X x Xij x 指国家i 对产品j 的出口额, i X 指国家i的总出口, wj x 指世界对产品j 的出口额, w X 指世界的总出口。如果pij RCA >1,则说明中国零部件在日本市场上具有生产优势,如果pij RCA <1,则说明中国零部件在日本市场上处于生产劣势。
而零部件的组装优势是按照产品的进口值测算的:( / ) /( / ) ij i wj waij RCA = m M m Mij m 指国家i 对产品j 的进口额, i M 指国家i的总进口, wj m 指世界对产品j 的进口额, w M 指世界的总进口。由于零部件不像资本品或消费品那样具有最终用途,对其进口只是用于进一步组装产品,因此,如果aij RCA >1,则在日本市场上反映出中国的零部件组装具有比较优势,如果aij RCA <1,则从日本市场上反映出中国的零部件组装处于比较劣势。
(二)中国在日本市场上零部件的生产优势与组装优势分析表4 计算了1992-2004 年间在日本市场上具有生产优势与组装优势的中国零部件品种占其总数的百分比。首先从生产优势方面看,1992-2004年间有3 个行业具有生产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数量上升了,它们是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上升幅度最大,由1992 年的29%上升至2004 年的63.5%。2000-2004 年间,普通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居于生产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所占的比重,始终在50%以上。
这反映出这两个行业的零部件生产在中国已进入成熟期。而在这一时期,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生产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数量却下降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具有生产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数量在上升一段时期后,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这说明中国这3 个行业零部件的生产在日本市场上正面临着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
再从组装优势方面分析。1992-2004 年,中国有4个行业拥有组装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数量上升了,即: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相比之下,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2 个行业的零部件的组装优势呈下降态势。由于组装优势能否显现的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产品的组装活动,因此,从日本市场的情况看,中国的零部件组装从总体上尚处于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
四、基本结论本文用SITC5 分位数据对1992-2004 年间中日零部件贸易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经验分析,可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1992-2004 年间中日零部件贸易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表现在:中日零部件贸易的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贸易;零部件贸易在行业整体贸易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因此,零部件贸易已成为分析中日制成品贸易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中日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对日本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带动的,日本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区域的零部件的主要供应者。
3.从零部件生产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日本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具有生产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数量在日本市场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却面临激烈的竞争,具有生产优势的零部件品种数量出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4.从零部件组装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零部件组装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从整体上呈逐年上升态势。这说明在对日贸易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还有很大利用空间。注释:①BEC 是由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它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通过 BEC 分类,可以把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编制的贸易数据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框架下按最终用途划分的3 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世界经济情况进行分析。
-
- HL.41123 铰链
- 材质:锌合金
-
- HL.41146 铰链
- 材质:锌合金
-
- HL.14170 圆形长拉手
- 材质:铝管
-
- HL.41109 铰链
- 材质:PA66
-
- HL.13140 小波纹手轮
- 材质:胶木
上一篇:亚洲工厂零部件产品依存度分析 下一篇:胶木轴承和万向接手在初轧机辊道上的应用